面对孩子小偷小摸,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?
那些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的小孩总是抱着一种幸运的心态,而一旦获得了第一次的成功,他们就会感到兴奋。而这种幸运和快乐,也会让他们产生第二次、第三次的冲动。小偷小摸是一种坏习惯,如果不及时改正,很有可能发展成大盗,对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。
要纠正这些不良行为,首先要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,找出其严重的后果,并采取相应的对策。这一纠错,不仅要注重方法,而且要经常进行。
这件事情闹得人尽皆知是不妥当的,应当尽可能地减少范围。要么跟老师说,让他来解决,要么跟他说,你愿意保密,原谅他的所作所为,但绝不允许他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首先,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,那么你要坚定而镇定地说:“这不是你的,这是不对的。”孩子们接受他人的物品,也许是由于他们不太明白“我的”与“他的”的含义,因此父母们更应该教导他们:未经许可,他人之物不可取。
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小偷小摸后,总是怒不可遏,连打带骂地进行教训。其实,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,不仅不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,也让孩子产生了更严重的逆反心理。
所以,作为家长,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妨把孩子叫来认真地交谈一次,让孩子谈谈是怎么想的,根据情况给孩子做思想工作,使孩子有一个正确的“物欲观”。
其次,孩子小偷小摸是有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: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,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,既好奇又想获得,而且企图马上获得,在私欲的引领下,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,便有了小偷小摸的行为。
另一种是孩子有一种异乎于成人的冒险心理,他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,只有自己知道,别人却不知道,是很刺激和神秘的。
孩子发生小偷小摸行为之后,家长应保持冷静,调整好情绪,再与孩子正确地交流,而不能训斥或给孩子扣上“小偷”的帽子,以免孩子产生羞辱感。
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表述,并加以分析了解孩子小偷小摸的原因。如果孩子偷拿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去拿的,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遇见想要的东西,应和爸爸妈妈商量,并会对他的建议进行考虑来满足他的需求。
再次,如果孩子是因为好奇而跟别人学或者想表现自己的勇敢,才去拿的东西,家长则需要向孩子说明小偷小摸是一种不好的行为,别人会因为找不到东西而着急。
孩子的需要经常得到满足,而到集体生活中需求得不到满足时,也会出现“强占”或“小偷小摸”的情况,因此家长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,不要一味地全部满足,让孩子通过努力来实现他的某些要求,杜绝强占的现象。
小孩在小偷小摸的时候,并不知道偷窃的下流,所以,当小孩偷了别人的东西,父母应该让他明白,什么是他的。自己的可以随意使用,但是如果是别人的,那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允许。
总结: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、倾听孩子的言行,发现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有了改变,要及时认真思考,寻找原因,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,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及时纠正。
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规矩和拥有物的观念,在家中要遵守一条规矩,别人的东西要爱要用,要先征得对方的同意,才能随意移动,小孩的东西要自己保管,父母若要使用,也要征得小孩的同意,让他们明白,并且要尊重。
当孩子小偷小摸时,父母要及时与其进行交流,不可忽略或直接体罚,要找出原因,“对症下药”,纠正其不良行为。例如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,体会一下失落的感觉,引导他向他人赔礼道歉,把东西还回去。
搜索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