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父母能提供一件事就足够了——自己人格的成熟和健康,
因为对于孩子而言,身教永远大于言传。
孩子遇到的任何问题、任何焦虑,
永远都不是你替他做什么、你给他讲什么道理,
而是你稳定地存在、情绪成熟地承载,
你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,而不是你比他还要慌。
很难想象对待工作投机取巧的父母,
能够让孩子成为对学习有担当、敢于担责任的人。
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,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。可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、人格的成长都意义重大。
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·鲍姆林德曾提出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:回应和要求。
回应:即父母对孩子需求(生理、情感等)的回应程度。
要求: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、自立、责任承担等方面的要求。
根据这两个维度,心理学上通常把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养的方式分为:低回应高要求、高回应低要求、低回应低要求、和高回应高要求这四种。
我们就来看看这四种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?看看自己家庭教养方式属于哪一种?
高回应、高要求型亲子关系
高回应高要求型亲子关系,也就是“直升机父母”与服从的孩子。
表面上看,这类父母特别爱护孩子,时刻回应孩子的各种需要,可实际上,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。
低回应、高要求型亲子关系
低回应、高要求型亲子关系,也就是虎妈、狼爸以及不停战斗的孩子。
还记得《小欢喜》这部剧吗?剧中乔英子和母亲就属于低回应高要求型的亲子关系。
乔英子父母分开后,她就一直和妈妈生活。妈妈以前是老师,对乔英子的管教非常严格,无论生活还是学习,都是妈妈在安排。
乔英子喜欢天文和乐高,可在妈妈看来这些和学习无关,不允许英子玩。
英子喜欢天文,一心想考南大,而英子妈妈只让英子报考清华。
后来,在妈妈的要求和不理解下,英子的心理逐渐有了问题,甚至以跳海来反抗妈妈。
乔英子爱自己的妈妈,为了让妈妈开心,她可以懂事、学习好,不让妈妈操心。可是妈妈对英子的爱,让英子喘不来气,于是英子才想远离妈妈。
对孩子的管控越多,孩子的反抗就越强烈。孩子的内心很 敏 感觉,学习压力也很大,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,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交流,而不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说,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底回应低要求型亲子关系
这类亲子关系实质上就是缺位的父母与消失的孩子。
就像《小欢喜》中季洋洋和他的父母。父母都是高知分子,长期工作忙,没有时间陪伴孩子,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。
这类父母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,也不会太过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,亲子间的交流也很少,可以说是放任不管,野蛮生长。
这种亲子关系状态下,孩子很容易有一种被父母忽视、抛弃的感觉。性格上也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,不敢为自己争取,甚至不懂得逃离伤害。
高回应低要求型亲子关系
其实就是“割草机父母”与总是逃避的孩子。
“割草机父母”就是指那些为了孩子的成功,随时赶在孩子前面清理“杂草”,为孩子摆平成长道路上一切困难的家长。
这些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,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到父母,无法自己承担责任。
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苏明哲就是这个类型的典型代表。
从小苏母对他的要求就是:好好学习,别的都不用管,即便卖掉房子也要供他出国留学。
苏明哲看起来确实是学霸、好大哥、大孝子,可他却也成了一个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只从自己的需要做决定的人。只顾及自己的面子,常常让别人窘迫地下不来台;家里出了问题,就知道埋怨家人;永远把“我对你太失望了”挂在嘴上。
父母做得太多,孩子就理所当然了。
顺风顺水惯了,哪经得起挫折,哪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?
以上这四种常见的教养方式,父母们可自行对照一下,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。
其实以上四种教养方式都存在问题,健康的教养方式应该是:适度的要求,积极地回应。
对孩子要求过高,或者没有要求,都是不行的,只有适度的要求,既不会给孩子压力,又能约束孩子。而积极的回应,能及时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连接,走进孩子的内心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。
所以,适度要求、积极回应,才是更合适的教养方式。
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,可以说,大多数都是依照自己的主观经验来的,很容易忽略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自主性,可以说是大部分家长都在强孩子所难。
父母含辛茹苦,为孩子倾其所有,可是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,甚至对孩子造成了很严重的心理伤害。
那么,为什么不换一种教养方式呢?
教育孩子,注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,没有人天生就会,只有不断尝试,不断改变,才能找到更正确的道路。
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
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,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。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,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。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,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,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。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,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。
1.多多了解孩子
在忙于生计的同时,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,与孩子、保姆、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,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。多一分了解,就少一分误解。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,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。
2.吸收教育知识
社会在变化,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,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。身为家长,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。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,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,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。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,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。
3.耐心倾听孩子
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,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,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。此时,
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,尝试着多一分耐心,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。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,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,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,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。
4.真正放下身段
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,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。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,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,从内心尊重孩子,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,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。不要总是对孩子说“不”,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,让孩子自己做决定。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,表达能力没有问题,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。
5.跟孩子讲道理
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,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。让孩子有同理心,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,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。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,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,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。
6.让孩子去体验
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,那么在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,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“自食恶果”的滋味。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,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。
7.同孩子做协商
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,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,就连大人也很痛苦。孩子也是人,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,因此,同孩子做协商,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。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,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,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,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,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,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。
8.盛怒时不管教孩子
9.修正对孩子的期望
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,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(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,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!)来要求孩子。要知道,孩子年龄还小,有好动、固执、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。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,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,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。
10.真诚对待孩子
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,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,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。据程桂英老师介绍,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,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,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,或是会让你担心、惧怕。只要语气是平和的、态度是真诚的,你就会发现,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!
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,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。其实,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,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,就大致不会出错。但是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。因此,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。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,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,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,在父母身上,要治孩子的“病”,父母得先“吃药”。因此,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,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,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。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,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!教育在学校,素质在家长!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,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。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,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。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“减负”问题,我的看法是,学生“减负”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,“减负”只有一条路径可走,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“增负”。一方面,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率。另一方面,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,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,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。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,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,如果家庭渎职,即使有再多的学校、社区工作站、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,都将无济于事。(华东交通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)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是否只有“坏”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,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?在接触中我们发现,一些“好”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,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、老师、同学眼中的形象,他们活得很累。所以,很多的“好”孩子都成了两面派,表面上乐观快乐,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。然而,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。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,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。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:父亲是复旦的教授,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,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,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,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,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,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,直到高考前,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,最后她想到了自杀……幸运的是,这个女孩得救了,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,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,不懂得珍惜生命,不懂得知恩图报。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!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、好的老师,更需要好的父母!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,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。(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陶言)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:孩子是什么?应该成为什么?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。近代以来,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“家族本位”到“民族国家本位”再到“家庭—民族国家本位”的过程,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。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,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: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。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,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,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、被动式的教育模式。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,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。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,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,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、性格发展等需要,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。如今,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、信息开放的趋势,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,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、自由的人格、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。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“孩子需要的”、“为了孩子的”教育。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,并得到起码的制度,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、进入社会,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,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。
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孩子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学得好????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??一,用故事改变孩子的坏脾气
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淘气一些,这是必然的,这也不是人们所谓的惯的,只是孩子的一种表现.但是等到他能懂得一些事的时候,就不能这样让他为所欲为了.要达到理想教育,就得多关心他,了解他的内心世界,更重要的是经常多陪陪孩子.让他感觉得父母的爱无刻不在.而且要进行说服教育.小的时候孩子以父母,老师为榜样.尽量让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.比如:开心辞典等等.赏识教育。经常的夸奖他的缺点。用和蔼的语气告诉他有些什么事情不能做。是不对的。不好的。
让他有点分辨好坏的能力。
父母要以身作则哦……
搜索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