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待叛逆期孩子的教育,身为家长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!教育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,因为粗暴的方式,会更加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。要从孩子的行动、言谈这个层面上,分析孩子心理活动,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,再作心理沟通、交流。
同时,作为家长,也必须懂得换位思考,只有这样,才会知道孩子叛逆的原因,才能正确且有效引导自己孩子走出叛逆的迷茫。
一、对人生新阶段的认识不同。这个用饶舌的专业术语解释方式有很多,通俗的来讲,比如孩子觉得学习不重要,为什么不能像过去一样的玩呢?家长会觉得孩子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,也应该有将来学习的打算和压力,这就是一种人生阶段的认识不同,孩子不认同你的观点,即使你是对的,那又有什么用呢?孩子变现出来的行为就会是叛逆行为。
二、对个人责任的认识不同。这个阶段是孩子责任感养成的起始阶段,过去孩子没有作业压力,或者说压力很小,对成绩的好坏没有太多认识,一切事情都是父母代办,但进入这个阶段后,孩子会面临学习考试和作业压力,也需要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由过去的无忧无虑,变化为承担一定的责任。而家长站在成人角度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孩子却需要一个过程,因此,这个过程一旦产生认识矛盾,就表现出叛逆行为。
三、“好”、“坏”的价值认识不同。这个是很常见的问题,家长会不断的告诉孩子,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,当然依据就是自己的多年社会经验,然而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常年的认识基础上的,孩子并没有这些基础条件,因此被动的接受“好”、“坏”判断,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反应,接受或者反对,一旦不认同也必然产生叛逆行为。
1、尊重孩子的想法,平等交流。
青少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能独立思考的成人。事实上,他们在思维能力上确实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,而且也有途径能接触到大量信息(他们不太成熟的部分是自控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)。
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,更多倾听、交流和讨论,减少说教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也会发现,孩子的想法里有很多值得欣赏和肯定的部分。
青春期是人在一生中开始自主探索“我是谁”、“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”的关键时期。父母如果太急于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和选择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反之,如果能保持交流,在信息方面互通有无,孩子最终的人生选择可能与家庭的价值观非常接近(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,虽然也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,但最终仍深受自己父母的影响)。
总之,家长要了解青春期本身的动荡和多变,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,而不必在每一次“叛逆”发生时都焦虑不安,想立即纠正。
2、允许孩子有一定隐私权。
青春期的孩子注重自己的隐私、边界,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。家长尽量不要私自翻动孩子的物品,更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、信件。事实上,文字只能反映一部分信息,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会用强烈的字眼儿表达一时的情绪和想法,而后又可能发生变化但并未记录。
断章取义地盯着一些局部信息去处理纠正,事倍功半不说,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信任,使日后的沟通更为困难,得不偿失。
3、在行为管理上抓大放小。
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不足,所以在行为上还是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。但如果事无巨细都管,孩子会觉得被控制、被唠叨,觉得窒息,总想逃离。
建议家长抓一些重要的、原则性的事情,比如“和朋友出去不能喝酒”、“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上网”、“十一点前必须关灯睡觉”等(当然,视孩子目前的行为管理情况而定,如果做到这些都有困难,要建立循序渐进的计划)。
定下的规矩如果没有做到,家长也尽可能不要口头上说教唠叨,可以相应地取消孩子的一些特权,如禁止本周末外出,或减少一些零花钱。
除了重要的原则和规矩外,在其他一些行为细节方面,尽可能让孩子自我管理。这样不仅能使亲子关系有张有弛减少对立,也能让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得到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