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《你会怎么做》,其中有一个非常逼真的场景。在高考之前,母亲和她的对话:“我母亲说,我的孩子们都寄了一份填好的表格,我怎么没有看见?”
孩子:她说可以自己填写。
妈妈:我不会让你自己写的,这是我父母的事。
然后,她的小女孩有些不情不愿地接了报名表格。母亲一直在说:“你是我的孩子,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?”
一直教育自己的闺女,言下之意就是:“我是你娘,我怎么会伤害你?”
一旁的两个小男生看着这对母子,不停的感慨:“这位的母亲好可怕。”在接受访问时,男生表示:“让孩子上他们不想上的学校,是一种父母不负责的行为。”看来,管教子女,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不可少的“功课”:幼年时期,子女的衣食住行,全由母亲作主。
等他们成年了,不管是上哪所学校,都要听从他们的意见。
“脱离父母”是孩子内心最大的诉求,如果父母没有满足孩子这种需求,那才是真正叛逆的开始。
理解叛逆精神的父母,都会让孩子经历这三次“叛逆过程”。
第一次“叛逆过程”,允许孩子说“不”。
孩子从两三岁开始会经历人生的“第一个叛逆期”。这个时候,许多“乖孩子”会变成处处与父母作对的“熊孩子”,动不动就要把“不”挂在嘴边。林心如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女儿小海豚年纪小小的,但却非常叛逆。她提到,女儿喜欢玩大玩具,会坚持自己留在家里,如果妈妈阻止她之后,她就会说“不要”,甚至会直接让妈妈走开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当孩子频繁地说“不”时,代表着他的“自我意识敏感期”来了,这时候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会用“我的”来标志自己的权力。《扑捉孩子敏感期》中指出:从2岁开始,孩子发现自己同世界其实是分离的,自我开始萌芽,便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。
因此这时候的孩子,就有了对父母的第一次“叛逆过程”。主要表现为:父母讲道理根本就不会听,动不动就会唱反调;嘴里时不时的会蹦出一个词“不要”,总有找出自己不听话的理由。
时刻保持着“这是我的”的警戒线,别人都不能碰他的东西。明明做不到,却样样都要自己来…
事实上,这个小孩的“叛逆过程”,更像是在给自己树立一个“自己的界限”,在给自己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。在这个时候,家长们的反应是非常关键的。
1)拒绝儿童说“不”的坏处在于否定儿童,抑制儿童的表达,从而使儿童产生“奉承”性格。马伊琍说,她以前对自己的爱马很严厉,甚至还让她的孩子们“一定要听我的话”。这样的教导,让爱马不能抗拒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反而会表现出一副温顺的样子。如果不让自己的子女表现出来,那么他们就会一直缺少“争权”的胆量,他们已经养成了被别人摆布的习惯,在遇到事情时,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。
2)让儿童说“不”埃里克森在他的《生命八期》中提出:“信任、自主和主动”是儿童发展的主要力量。“不”是儿童在面对“不满意”的表现时,表现出了敢于反对的态度。这种家长会给自己的子女足够的信心,在不知不觉中,会让自己的子女拥有独立、独立的力量,从而成长为一个勇敢而又聪明的人。
第二次“叛逆过程”,让孩子“退出”父母的生活。
知乎上一位网友问:被父母偷窥自己的隐私还不承认,是因为爱吗?她说,妈妈从7、8岁开始,每个星期总有两三次,会偷偷翻她的钱包和书包;出去玩的时候,和谁出去玩都必须问得清清楚楚,甚至要给朋友打电话确认真实性才会同意;在家里除了上厕所,只要关起门来肯定会问“在干嘛”,然后要求把门打开。因为这些事,她曾经和妈妈冷战过,吵过架,但都没有消除妈妈对她的控制欲。她说:“就算妈妈的出发点是因为爱,但不尊重我,也会让她感到窒息。”每一个孩子,内心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,它就像一座“心里围墙”承载着孩子内心的安全感。可惜有些父母总是用“残忍”的方式来打破孩子内心的这道屏障:给孩子安监控、偷看孩子日记、不允许他有私人空间、强迫孩子听自己的…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做“私有财产”,认为“孩子是我的”就要“听我的”,以此来掌控孩子。殊不知,这样的方式会带给孩子“信任危机”,让孩子对父母失去安全感。从发展心理学来讲,孩子从有了自我意识开始,他的价值观就从“你”变成了“我”,内心的夙愿变成了“我已经长大了,希望有自己的空间”。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,就意味着他要开始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了,便有了人生的第二次“叛逆过程”。退出父母的生活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跷跷板,尤其是在隐私方面孩子更希望有自己空间,尊重才能将亲子关系越拉越近。闫妮在《鲁豫有约》中说:对于女儿的隐私,除非女儿主动分享才会去看,否则绝不会去翻看孩子的隐私。
因为有了妈妈的尊重和关爱,女儿和她之间无话不谈,让她对妈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有研究表明,7岁是孩子喜欢独处的年龄,从这时候开始,父母就应该要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间:进房间先敲门;
没有孩子允许不碰他的私人物;孩子想安静时,主动退出他的视线,不要在一旁说教…对孩子的尊重,才能换来孩子对界限感的保持。
第三次“叛逆过程”,父母学会给孩子“放权”。
有调查显示,在强迫性的情况下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既没有判断能力,也没有做出正确的抉择,同时也会丧失责任心。家长们口口声声地说:“我是为了你们好”,但他们没有“放权”,这种人将来只能被这个世界所驱使。黄执中曾说:“最美好的生活,在于尽量保留最多的选项。”
让自己的子女做出自己的决定,既是对家长的“叛逆过程”,也是对子女的一种教育。
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权之后,他就会明白,自己应该怎么做,不应该怎么做。田亮在自己的微博上说:“我的女儿要当一个运动员,我不会插手,我会一直帮助她。”
搜索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