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放学后,学生小王在回家路上被几个学生打了,这几个打人的学生和小王都是初中一年级的,小王也都认识。
第二天,小王的父母来到学校,找到班主任,班主任了解事实经过后,把打人的六个学生叫到了办公室。因为班主任还有课,就让这六个学生先把事情经过写出来,然后就去上课了。
两节作文上完后,班主任回到了办公室,小王的父母已经把这件事处理结束了:小王被打的伤情不算严重,父母不予追究医疗问题。打人的六个学生,每人写了一份书,下面有个人签名、家长签名和证人签明。
原来,小王父母把打人者的家长通知来了,连当时在场围观的学生也叫来了,并让该学生当场作了证言,让各个家长在孩子的书上签了字。
打人的六个学生,眼见小王父母生气的样子,一个个自知理亏,再也没有骄横自大的样子,都老老实实地按小王父母的要求去做了。
该事若由班主任来处理,未必会这么顺利,学生敢在班主任面前抵赖,打人的家长会在班主任面前讨价还价,老师很难处理的让双方家长都满意。小王的父母强势出面,打人的学生和家长都老实多了。
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被学生打了,你会怎么做?
老齐中途接了初二年级的一个班,之前的班主任因为没有很好地控制住班级局面,被学校多次约谈。后来学校领导找到老齐,让他接手。
虽然老齐是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老班主任,但中途接手一个“问题多多”的班级,也是非常吃力的。这不,屁股还没坐热,学生就开始惹事了。
前些天,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作业,突然班长跑过来说“学生与老师打架了”,齐老师马上赶到教室,发现周同学和数学老师正“怒目相视”。齐老师先把数学老师劝回办公室,让他消消气,同时指示班干部稳住周同学和维持班级秩序;他与数学老师聊了几分钟,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:周同学屡次惹前排的女生,被老师当堂训斥,可能是因为觉得很丢脸,冲动了起来,跟老师产生了肢体冲突。
几分钟后,齐老师返回班级,宣布上物理课,带着学生解了两道题,下课铃响了。
一下课,齐老师就把周同学带到另一个没什么人的小办公室,了解原因。周同学很气愤地说了一堆话,表示自己没有做错。齐老师责备他,而是耐心地听完了他的抱怨。在经过接近一节课的疏通和引导,周同学的气顺了不少,也部分认识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,比如不应该对老师动手。
此时齐老师没有让周同学回教室上课,而是把他的物理作业拿出来,指出其中一些问题,又布置了几道相似类型的试题让他做一下。
转过身,齐老师回到大办公室,找到数学老师,又跟他详细聊了一下事件发生的经过,双方也交换了一下看法。数学老师表示不计较学生的行为,就是希望他以后上课态度能端正点,不要再故意制造事端。
回到小办公室,齐老师发现周同学在认真解题,解出的两道题,对了一题,错了一题。他先是夸奖了一下周同学,然后再认真把错题解释了一遍。等学习任务完成,齐老师又和周同学聊了一下今天发生的事,并表示希望周同学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。齐老师没有让周同学立即表态,而是说: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去思考,明天早上我看你的表现。
之后的事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。虽然齐同学喜欢惹同学的毛病没有立即消失,但没有再与老师发生冲突了。
齐老师的很多一线班主任都遇到过。如果学生与授课老师“干架”,班主任该如何处理呢?从齐老师的做法中,我们可以总结出3步。能把这3步做到位,就是智慧。
第一步,稳住局势
学生与授课老师“干架”,班级肯定处于混乱状态,班主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不是马上分出对错,而是稳住局势,让学生安静下来。
稳住局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当学生的情绪处在亢奋状态,很有可能连班主任的面子都不给。这时班主任可以用上课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情绪,把刚刚发生的事情放一放,讲两个题目,或者给学生看两个与历史、人文、科学等有关的短视频。等下课铃响,学生差不多也就冷静了,然后再请学生到办公室聊一聊。
第二步,找出原因
稳住了局势,就开始找原因,这个过程要缓缓为之。班主任不仅要倾听授课老师的说法,也要倾听学生的说法,剔除双方内容中的情绪因素,再结合多年的经验,敏锐地做出判断。
人的本性中都有“喜欢推卸责任”这个因子,学生是这样,老师也不例外。班主任在与授课教师、当事学生进行沟通时,一定要秉承客观原则,不过要懂得通融,要顾及老师和学生的颜面,话不能说得难听,事不能做得刻板。
第三步,解决问题
如果前面两步都做好了,那么班主任对整个事件就会有理性、客观的判断,而这,是解决问题的前提。
中小学的班主任,事情又多又杂。几年班主任干下来,肯定会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,而如何巧妙地化解,就要看老师们的智慧了。
打架可不是好习惯,说明他有少许的暴力。如果不及时教育,发展下去可不好。和高年级学生一起玩也不是什么坏事,说明他的交际圈还挺广。但是你不能说不让他和高年级学生一起玩。你要正确引导。让他和高年级学生一起玩,但是不能让他学坏。如果发现TA和高年级学生逃学上网去。你就严惩他。惩罚不是暴打,自己想想辙。衣服一天脏也说明TA好动,你也不喜欢蔫蔫的孩子吧。说家长管得宽,你就要给他上上小课了。
搜索标签: